今天,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勞動”一詞并讓他們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和快樂?又該如何向孩子們注入“勞動”的意識并讓他們學(xué)會享受勞動的成果?
周華誠新作《專注的勞動者,都是發(fā)光體》(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是寫給孩子們的一本勞動啟蒙書。在他的筆下,勞動不再是抽象的,而是一個又一個勞動者的行動、故事、體驗。其中,有艱辛、有堅守、有傳承、有創(chuàng)造。該書講述了16位普通勞動者的故事,包括水稻育種專家沈希宏博士、種植獼猴桃的果農(nóng)林建勇、在中國最北端送快遞的董曉強、在海上孤島當(dāng)老師的陳慶杰等。書中的這些人,地不分南北東西,人不分男女老少,都以極為感染人的專注和赤誠,在自己所熱愛的行業(yè)里默默耕耘、窮盡一生、自得其樂。正如周華誠所說:“人這一輩子,能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是非??鞓返?。每一個行業(yè),每一個工種,都有它最值得驕傲的榮光。每一位專注做事的勞動者,都是發(fā)光體?!?
為普通勞動者立傳,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在普通勞動者那里,很少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很難見到生死攸關(guān)的大挑戰(zhàn),都是平常的日子,都是普通的工作。但是,也恰恰因為這日常和普通,顯影了每一個勞動者的本色。他們?nèi)绱苏媲?,如此真實,沒有榮耀的光環(huán)加持,只有日復(fù)一日的鉆研、勞作、奔波。這樣的勞動者,如你,如我,如我們身邊的人,讀來格外親切。
周華誠筆下的勞動者雖然都很普通,卻與眾不同,不僅因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因他們的經(jīng)歷、性格、品質(zhì)。周華誠塑造出來的勞動者形像一個個栩栩如生,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新時代背景下,詮釋著什么是幸福,揭示了幸福的真諦。
在《與一株水稻對視》中,周華誠捕捉到了稻花開放、花粉飛揚的場景:“那青煙是如此薄,如此輕快,輕快得簡直就像我們自己的青春。它們彼此尋覓,就像我們尋覓彼此。”不論早上還是中午抑或是傍晚,沈博士都會與水稻互相注視,他說:“我在田里看水稻時,水稻也在看我。水稻會想,‘我要不要把秘密告訴這個人’?!?
在《山中月令》中,周華誠記錄了獼猴桃栽培的12個月:一月落雪,山中寂寂;二月雪化,鉆進獼猴桃園看樹;三月春風(fēng)吹拂山間,澗水豐盈歡唱;四月獼猴桃開花,去做人工授粉;五月疏果,淘汰畸形果和過密果;六月雨水多,當(dāng)心獼猴桃受澇;七月高溫,要給獼猴桃施肥、套袋;八月灌溉,為來年花芽分化打蕓苔素;九月采果,感受到果實會呼吸;十月最忙,要秋剪、割草、清園;十一月蒸酒,釀造果香四溢的獼猴桃酒;十二月最清閑,與山外朋友一起烤火飲酒。
多么神奇!在不同的人身上,時間具有了不同的意義!有的人,比如果農(nóng),比如蜂農(nóng),時間的刻度如此清晰深刻。有的人,如傳統(tǒng)紙張和印泥的復(fù)制者,時間又是不被區(qū)分的,日連成了月,月連成了年,年年無縫相接,仿佛停止了流動。周華誠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沒有滿足于單純講述勞動者的故事,他在故事中更著力地彰顯人物的精神、性格、追求。這讓他作品中的人物,成為一個個“發(fā)光體”,他們既活在過去的傳統(tǒng)中,也活在今天的傳承中,更活在未來的曦光中。這樣的“發(fā)光體”,恰好是今天的中國孩子所需要的——在時代的大潮中自由搏擊,而不僅僅是到題海中“拼圖”或“猜謎”,在書房里“填空”或“刷題”。
周華誠在講述故事中,還普及了很多關(guān)于作物、自然、歷史、文化、風(fēng)情的知識,細心的讀者會從字里行間體驗到大自然的神秘有趣、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精致和人與人之間的樸素誠實。這樣看來,成功的創(chuàng)作必須是多層次、富營養(yǎng)的,要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平凡的人生和樸素的表達里吸收到自己所需的養(yǎng)分。
今天的小讀者,明天的勞動者。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一群“發(fā)光體”始終在前面引領(lǐng),誰還會害怕成長呢?從這個意義上說,周華誠為小讀者們進行的創(chuàng)作,也是為我們的未來進行的創(chuàng)作——勞動的價值和意義終有一天會突破故事的外殼,在純凈的心靈深處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ㄗ髡呦底骷?,著有《縱橫紅樓》《賈汪真旺》等)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25日 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