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新工科怎么建?打開這份“天大方案” | 我與教育強國共成長

發(fā)布時間:2024-08-18 來源:微言教育

圖片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系統(tǒng)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展示教育系統(tǒng)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之“我與教育強國共成長”系列,一起打開天津大學新工科建設的“天大方案”↓↓↓

圖片

圖片

立德樹人

培養(yǎng)有靈魂的卓越工程師


天津大學自誕生之日起便肩負著

興學強國的使命

新工科建設的最終目的

是培養(yǎng)有家國情懷的卓越工程師

圖片

天津大學團隊自主研發(fā)的

“海燕”水下滑翔機

是服務我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

國之重器之一

在天津大學的課堂上

教師以一次次

刷新世界紀錄的“海燕”

作為生動案例

把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

世界科技發(fā)展前沿

與課堂教育相結合

引導學生成長為引領未來的

行業(yè)領軍者和變革者

將科技史教育融入工學類專業(yè)課程

增強學生的社會擔當

“海燕”一路“滑翔”

詮釋著肯于創(chuàng)新

刻苦鉆研的科研精神

同“海燕”一起成長的

一批又一批年輕人

也將投身到

祖國最需要的事業(yè)中去

轉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

“科學沒有國界

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抓住“愛國奉獻”這一天大傳統(tǒng)

就是抓住了立德樹人的關鍵

天津大學以工程倫理為抓手

用“新工科+課程思政”的模式

引導學生堅定政治信仰

實現“有靈魂的工程教育”


交叉融合

重構課程體系打破學科藩籬


新工科之所以“新”

就在于“學中做、做中學”的

學習模式

目的就是培養(yǎng)出

符合未來需求的卓越工程師

圖片

《設計與建造》

是天大面向本科一到四年級學生

全新開設的“新工科”項目制課程

課上,學生按照課程要求

從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

零件制造到系統(tǒng)集成

從無到有做出一輛物流小車

學生背后的強力保障

是一支專門成立的30余人的

指導團隊

老師們來自機械、精儀等5個學科

涵蓋物流小車涉及到的專業(yè)技術

與其他課程不一樣

這門課用全過程評價

代替了傳統(tǒng)的考試評價

圖片

天津大學推動多學院合作搭建起

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tǒng)等十多個

多學科聯合、多方參與的

人才培養(yǎng)平臺

并以項目為鏈條重新設計了課程

把課程內部各模塊、知識點

有機串聯起來

全力打造以“項目制”為特征的

新課堂


與時俱進

探索新工科時代答案


隨著天津大學新工科項目逐步推進

一系列特色鮮明的

教育政策和培養(yǎng)方案已經形成

以“天大方案”為代表的

新工科教育“中國方案”

帶動了人才培養(yǎng)綜合改革

催生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

新教改、新質量、新體系和新文化

形成了內涵上實質等效的

全球新工科教育的中國模式

圖片

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

助力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

工程教育培養(yǎng)體系

項目獲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特等獎

“天大方案”在全球工程教育變革

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新

面向國家未來經濟發(fā)展需要、

未來科技發(fā)展、企業(yè)需求

國際競爭與機遇

建設可復制和可參考借鑒的

新工科教育模式和體系

獲得世界工程教育界高度評價

圖片

從浩瀚星空中的氣象衛(wèi)星

到高原大壩上隆隆駛過的

無人碾壓機

從萬米深海自在遨游的

“海燕”水下滑翔機

到千里診療的“妙手”機器人

從不斷探測基因奧秘的合成生物學

到全球首個可開源片上腦機接口智能交互系統(tǒng)

……

圖片

“大國重器”

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

落地天大

國家首批未來技術學院

建設單位之一的

天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

開全國先河聘請民營企業(yè)家

擔任學校創(chuàng)業(yè)學院院長

……

站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上

天津大學以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yǎng)

回應黨和國家的要求

助力中國高等工程教育

繪就時代答卷

來源|教育政務新媒體聯盟成員單位天津大學供稿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